首页 > 实时讯息 >

贷款“砍头息”近百万 这些存贷款陷阱如何预防?

时间:2025-08-14 20:39:00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陈旭、许付彤)“只要营业执照和身份证,低息贷款就能马上到账”。北京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吴某接到贷款中介电话,中介公司承诺“仅收取2个点的费用”,并以转让空壳公司、虚构申贷材料等手段,承诺可以帮助吴某从银行获批600余万元贷款。然而,贷款到账当日,中介却直接扣走近百万元“服务费”。

北京金融监管局近期提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内部渠道”“低息贷款”的旗号,通过虚假营销、违法包装、套路贷等手段,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应警惕以下几种非法存贷款中介的主要套路,远离非法存贷款中介:

虚假营销与低息诱惑。不法分子对外声称“与银行有合作”“可通过内部渠道办理贷款”或冒充“某银行贷款中心”等名义,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所谓“额度高、利率低”的贷款,实际收取高额服务费,导致消费者贷款成本远超预期。

违法包装骗贷。不法分子瞄准资质不足的小微企业或征信白户等特定人群,协助借款人虚构工作单位、贸易合同、银行流水、资产规模等申贷材料,甚至勾结银行机构个别员工,共同骗取通过授信审批、实现贷款发放,借款人则为少量报酬甘愿成为“职业背债人”。

实施“套路贷”犯罪。以“小额贷款公司”等名义诱导借款人签订虚高借款合同或变相“担保”等相关协议,制造贷款交付的银行流水痕迹,随后通过设置违约陷阱、恶意垒高借款金额、虚假诉讼、暴力胁迫等一系列手段非法占有借款人财物。

北京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压实银行机构责任,严禁机构与非法存贷款中介开展合作,严禁银行员工与非法存贷款中介内外勾结;全面开展线索摸排,深化源头治理与行刑衔接,加大网络不良金融信息处置力度,从严从快惩治银行“内鬼”,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