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会河南##三门峡头条##卢氏##卢氏县老物件# #卢氏县#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 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一、山河口那道石印子
咱这儿的山河口,崖壁挂着道丈把宽的石刻——“神禹导洛处”,道光十年的老刻工了。县志白纸黑字记着:当年洛水堵在熊耳山,大禹带人烧柴火烤山岩,泼冷水激石缝,硬生生劈出条水道。如今枯水季蹲河滩上,还能摸着三五个石坑,圆溜溜的像灶台,老辈人说那就是禹王伙夫埋锅的印儿。
二、东街药王庙的烟火
城东头那半截唐碑底下,早先是座卢医庙。庙里供的扁鹊先生真有其人,《史记》里写得明明白白:春秋那会儿他在虢国地界,用石针扎醒过假死的太子。正月二十赶庙会您来瞧,天麻堆得冒尖,黄芩捆成小把,空气里苦香苦香的。去年庙门口王老五支个摊子,现磨的天麻粉卖了二百多斤。
三、汤河裸浴的老规矩
进汤河乡的山道七拐八绕,白雾里戳着块木牌:“男单女双”。石头砌的池子咕嘟冒泡,水温烫得鸡蛋都能焖熟。您要是单日赶早来,能撞见赶车的老汉泡得通红,烟袋锅子在青石上磕得梆梆响。这规矩民国县志就立下了,如今池沿石条被磨得油亮,能照见人影儿。
四、官坡红军屋的炭字
官坡镇兰草村有座瓦房,山墙留着炭笔字:“我们是穷人的军队”。1934年腊月里,红二十五军在这屋借宿三天。房东赵大爷生前总念叨:战士们睡门板,临走还多还一袋苞谷糁。现在那炭字被玻璃罩着,小娃娃拿粉笔在外头描红框。
五、伏虎山的药洞子
城西伏虎山崖壁上裂个洞,春雨后洞口的桔梗开紫花。清光绪县志说这是扁鹊歇脚处,采药人进洞前爱吼两嗓子梆子戏:“石当床哟泉当酒,百草筐里日月长”。洞底石洼常年积着水,采药人的茧手磨得那石沿溜光。
六、卢敖洞的秦瓦片
顺着洛河往西三十里,半山腰藏着个石洞。拨开蒿草能看见碎瓦片,指甲盖厚,带着绳纹——那是秦代的瓦。老辈传话说秦始皇派博士卢敖求仙丹,他躲到这洞里成了隐士。后来汉武帝建县,大笔一挥就用了“卢氏”这个名。
这些事儿听着像古话,实则烙在咱日子缝里。禹王劈山的斧痕化作了河,扁鹊采药的脚印长成了花,红军的炭字渗进老屋的梁。站在熊耳山头望去,汤河的白雾缠着采药人的背篓,洛水波光里晃着唐代庙会的影——传说哪用刻意讲?山风过耳时,满河谷都是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