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切香肠式用工”无处遁形

时间:2025-09-11 18:25:00

换个单位,前面十年白干了?

据《工人日报》报道,有劳动者仅投递一份简历、签署一份劳动合同,却成为好几家公司的员工。问其原因,有劳动者坦言“这都是正常操作”“工资社保按时发放缴纳就行”“都是一套人马,跑不了”……然而在发生劳动纠纷时,个别劳动者却遭遇“多年工龄被清零”。记者调查发现,个别企业采取分立公司业务、设立劳务公司等方式进行形式上的“用工隔离”,试图切断劳动者工龄或否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图源:视觉中国

这种“用工隔离”现象,又被形象地称为“切香肠式用工”。近年来,一些企业通过设立关联公司、交叉任职、轮流签合同等方式,把劳动者在不同用工主体之间“挪来挪去”。表面上员工身份多次变更,实际上工作内容、场所及工资待遇等一切照旧。一旦发生劳动纠纷,企业就试图将劳动者的实际工龄,“切”成只在最后一家公司工作的短工龄,从而逃避支付高额经济补偿金的法定义务。

这种把戏看似聪明,实则漠视法律,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工龄不仅是时间长度,更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保障基石。它直接关系到经济补偿、带薪年假、医疗期乃至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资格。企业人为切断工龄,就是在变相剥夺劳动者应得的权益。

现实中,不少劳动者直到维权时才发现自己的工龄已被“清零”。有人像报道中的刘女士那样,被单位安排“换签”合同,岗位工资一切照旧,工龄却被“重置”。也有人像卫某那样,在不同关联公司之间被频繁调动,一旦被辞退,公司就声称“你只在我这儿干了没多久”,拒不承认之前的工龄。

法律从不支持这种规避责任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新的司法解释,劳动者在多家关联企业交替用工的,工龄应合并计算。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穿透表面看实质,通过股权结构、管理人员、业务安排等综合判断企业是否关联,是否存在故意规避法定责任的情形。

对劳动者来说,维权最重要的是保存好证据。劳动合同、工资银行流水、社保缴纳记录、调岗通知、工作沟通的邮件或聊天记录等,都是关键证明材料。一旦发现工龄被“切割”,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如对仲裁结果不认可,可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对企业而言,“切香肠式用工”绝非长久健康发展之计。这种投机做法不仅损害劳动者权益,更会带来更大的违法成本,包括加倍支付赔偿金、行政处罚和商誉损失。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应当坚持诚信经营、依法用工,把精力放在提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上,而不是千方百计地钻法律空子。

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就是保障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根基。让“切香肠式用工”无处遁形,不仅要靠劳动者提高维权意识、法律持续亮剑,也要靠企业自觉守法和社会监督合力。唯有如此,劳动才能更有尊严,用工才能更加规范。

总之,每一位劳动者都应提高权利意识,每一家企业也应守住法律底线。只有相互尊重、诚信相待,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向奔赴、共同发展。

文 | 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