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耕“海洋牧场”,走好向海图强路

时间:2025-07-07 11:00:00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各沿海地区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等举措,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耕海牧渔,拓展食物来源

  “十四五”期间,全国各地沿海地区发力布局国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全国共性,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在山东日照,海洋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单一渔业到三产联动、由浅海到深海的跨越。当地抓住山东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的机遇,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方式建设海洋牧场,开始了在大海深处垒“鱼窝”的探索,并研发出一种人工鱼礁——边长3米、重达10吨的中空混凝土立方体构件。

  “人工鱼礁有利于藻类生长,有了藻类,鱼虾更容易聚集,有利于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和恢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副所长杨红生说。在此基础上,日照市岚山区又采取底播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生态好了,多年难觅踪迹的近海鱼群越来越多,黑头鱼、海鲈鱼、马鲛鱼等开始在人工鱼礁间畅游。近几年,日照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深水网箱养殖,助力海洋牧场建设,邀请专家“会诊把脉”,不少养殖户看到市场前景纷纷加入。

  在广东,出海捕鱼历史悠久。与传统捕鱼不同,近年来,一座座海洋牧场养殖装备“拔海而起”,用新兴方式获取渔获,为老百姓餐桌提供了更多优质蛋白。今年5月,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成功下水。据悉,“湾区伶仃”号主要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开展作业,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高品质海产。通过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粤海粮仓愈加丰实。数据显示,去年广东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718.25亿元。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拥有82公里海岸线,6海里至12海里范围内的可用海域面积超过20万亩,大部分区域用于筏式扇贝养殖。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该区以海洋生态修复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该区已有4家单位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海域面积达2.89万亩,总投资1.4亿元,累计投放海参、扇贝等各类苗种超过5000万单位。在促进养殖提质增效的同时,还带动了水产品加工、冷链运输、品牌营销和休闲渔业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北戴河新区的海洋牧场不仅是发展渔业的“蓝色粮仓”,更是生态修复的重要平台。通过构建人工鱼礁、投放多样化海洋苗种,该区海域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原本资源枯竭的海域重新焕发生机。同时,该区还在扇贝养殖区间吊养龙须菜、羊栖菜等大叶藻,不仅净化水质,也为海参提供了优质饵料,带动当地渔业提质增效。如今,海洋牧场内的礁体区已形成稳定的生物栖息地,成为扇贝、海参、鲍鱼等经济贝类的理想栖息和繁殖场所,带来生态效益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科技赋能,加快产业升级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业内人士表示,要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利用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海洋渔业、港口航运、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迭代发展。

  依托科技赋能,“南鱼北育、南鱼北养”在日照不再是难题。2020年,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有限公司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引进膨腹海马,共同开展海马苗种繁育与产业化推广科技合作,如今,膨腹海马养殖苗种成活率已达90%以上。截至目前,日照市已有海马工厂化养殖户30家,去年,实现膨腹海马干产量3.5吨,鲜海马产量2075.8万尾。

  在福建泉州,海洋技术攻关持续释放创新动能,海洋科技创新领域连续4年纳入“揭榜挂帅”支持领域,该市还投入科研经费支持即食鱼糜品质提升、海洋甲壳素提取、船载智能电台等关键技术研发。去年,泉州市共登记涉海技术合同成交24项,实现技术交易额7711万元。此外,泉州去年还积极打造了一套“从养殖到餐桌”的智慧渔业体系——通过卫星遥感绘就“海上养殖一张图”,借助物联网构建全流程溯源平台,运用智能系统实现尾水标准化治理。在数字新基建支撑下,“空天陆海”监测网络将灾害预警、船舶管理、卫星通信等系统有机整合,编织起一张全域覆盖的智慧海洋管理网。

  此外,各地也在政策制定上突出创新驱动。浙江将海洋前沿科技的前瞻布局作为重要抓手,《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生态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四大工程,加快海洋科创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厦门市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厦门市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于近日印发。其中提到,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围绕海洋保健食品、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观测监测设备等领域,扩大海洋应用场景,支持科技成果在涉海领域的应用,或涉海科技成果在非涉海领域的应用,以自主申报或揭榜挂帅的方式开展产业化。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朱坚真表示,未来,中国海洋经济的潜力释放,将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生态构建的层级递进,形成三大战略增长极:首先是以技术突破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其次是以产业升级重构全球价值链条,推动海洋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最后是生态构建,以先进的中国经验与产业引领全球海洋经济的治理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

引育人才,重塑发展生态

  科技赋能海洋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当前,各沿海地区正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加强国际人才交流等多种方式,为海洋产业发展注入科研新动能,让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近日,中山大学与广东省汕尾市共建的汕尾市中大海洋科学院揭牌。该院按照“政府支持+中大主导+多方投入+动态运行”模式,打造集农业生物制造研发、成果孵化转化、专业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综合体,是深化校地合作、服务“海洋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山大学首批海洋牧场水产动物育种团队等科研力量已正式入驻汕尾,将聚焦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汕尾海洋牧场向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化转型提供核心科技引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表示,将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推动创新成果在汕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今年4月,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标志着继去年10月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和浙江海洋大学的战略合作签约后,校地合作迈入了实质性推进的新阶段。据了解,研究院将积极主动搭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链,依托浙江海洋大学在学科、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紧紧围绕象山海洋产业发展需求,联合校内外科研团队,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助推象山海洋产业提质增效。研究院将发挥象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聚焦海洋经济八大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同时,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培训、专项技能训练等方式,为当地培养更多“懂海洋、爱海洋、兴海洋”的专业人才,夯实海洋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在日前举办的“海洋经济创新驱动·东北全面振兴”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产业经济与东北全面振兴研讨会上,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彭飞表示,发展海洋经济,辽宁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依托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海洋科技联合体,研究深海探测、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

  在对外开放的前沿,福建省正以国际化视野集聚人才。近年来,福建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海洋文化教育与学术合作,支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院所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以重大项目集聚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在“丝路海运”航线已通达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座港口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推进区域海洋文旅经济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更多福建海洋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充分发挥华侨作用,带动全球优质海洋要素资源投向福建、留在福建。

  专家指出,海洋人才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牵住海洋人才引育这个“牛鼻子”,从投资“项目”到投资“人”,通过完善海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重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要优化人才教育支撑机制,紧贴产业创新人才需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人才发展体系,优化人才要素顺畅流动发展环境,促进产业、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互促互进。